你见过网上“办手机卡就能赚钱”的兼职信息吗?有没有一款四十、五十块钱的“诱惑”让你心动不已?然而,其背后或许隐藏着一条你意想不到的黑链——买卖个人信息的“猫池”链,它让很多不明真相的兼职人员成为网络流氓和电信诈骗的帮凶。 1、申请兼职卡,是不是陷阱?近日,记者在网上发现一则“运营商可在该地区办理电话卡”的兼职招聘信息,吸引人们以40至50元一张的价格办理电话卡。记者根据信息加入了李兼职工作组,发现要求是“只覆盖办卡名额,公司承担全部费用”,并指定了办理地点。到达现场后,记者发现,一家咖啡店门口聚集了十几个人,等待办理卡。但物业管理人员以人太多为由要求他们离开。等待场景变化时,一名自称联通工作人员的人用类似POS机的机器刷了记者的身份证信息,立即显示了记者名下的所有电话卡信息,包括欠费信息。 “只要把欠费还清,就可以跟我去营业厅办卡,但是卡不能取出来,用来抵扣营业费用的。”工作人员解释道。当记者询问该卡的具体用途时,对方语焉不详,并反复强调“不会用,只是用来表现”。更令人惊讶的是,现场工作人员没有一个穿衣服,也没有佩戴徽章。当记者表达担忧时,一名申请者或者旁边的卡上写着:“我去年申请的,直接去那个人的办公室,没有风险。”有些人来申请这张卡时,知道“这张卡将被卖给一家有电话业务的公司”。他们认为“问题不大”。半小时后,工作人员招呼记者一行六人挤进车内,称要去营业厅办理电话卡。但车子最终停在了1公里外的一家快餐店内。快餐店里,有人帮兼职工人办理卡。他手里拿着一部手机。桌子上有一台机器,刚刚刷了记者的身份证。他没有穿工作服。记者看到,两人寒暄了几句,十分钟后就办理了卡,兼职的就被抛在了后面。最后,记者没有办理电话卡就告辞离开。之后,代表orter致电中国联通客服。听完记者的经历后,对方直接表示“不正规”,并表示这些所谓的工作人员很可能不是联通员工,因为办理neGosyo的工作人员通常都会穿着工作服,拿着工作卡,花钱让人去办卡,然后把卡拿走。中国联通官方客服建议记者携带身份证到线下营业厅查询自己名下的手机卡。如果不是,请及时取消。 2、“毛池”串联的灰色产业链 法律界人士和信息工程领域专家指出,记者兼职办卡的背后,实际上存在一条个人信息贩卖的灰色产业链。这些电话卡很可能被卖给第三方团伙,用来为“MAO矿池”提供卡进行二次销售,成为黑社会的工具。d 灰色行业,例如电信欺诈、洗钱和网络巨魔。 “猫池”是由多个调制解调器(俗称“猫”)组成的设备,可以同时管理多个调制解调器。电话号码实现批量拨号、收发短信、注册账号等功能。它最初用于企业通信,但近年来被犯罪分子利用,成为电信诈骗、网络流氓、洗钱等黑灰色行业的工具。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副教授李凌指出,“由于猫吃可以通过网络进行远程控制,因此有可能诈骗团伙正在与国内某人合作,在猫吃中安装工具,并且可以利用人工智能与你打电话。犯罪分子利用兼职群、社区摊点等方式,诱骗人们以小额报酬办理电话卡。”rds。这些卡收集起来后,会被卖给“猫池”经营者。他们利用“猫池”设备批量注册微信、抖音等网络账号,然后利用干净的账号进行电信诈骗、发布虚假信息、操纵舆论等违法行为。 3、严格法律处罚,保障信息安全。今年5月,上海奉贤警方破获一起犯罪团伙通过“办卡送礼”的方式盗取6317名农村老人的真实姓名信息,并利用其设立“猫池”装置的案件。他们批量注册真实账户名后出售,非法获利176万元。对于此类行为,法律有明确的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的规定,非法获取、出售、提供公民个人信息,有下列情形之一的,情节严重的,将面临刑事处罚。今年8月,奉贤区人民检察院以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罪对姜某等5人提起公诉,有力打击了此类犯罪活动。 4、如何避免? 1. 提高警惕:遇到“还没办卡送礼”、“办卡送钱”等诱惑时,应保持冷静,不要因小失大。 2. 保护个人信息:不要轻易将身份证等个人信息交给陌生人,办理业务时选择正规渠道。 3. 及时查询:定期查询自己名下的电话卡、银行账户等,防止被非法使用。 4. 主动举报:发现可疑情况时发现行为,及时向公安机关报案。 编辑:潘文婷 视频编辑:潘文婷 编辑:金艳